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成交額8年累計1760億元 年均增長超2成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陳杭)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6萬億元,2014年以來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記者從北京市統計部門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三地協同聯動日益增強,區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2014年以來,北京輸出到津冀兩地的技術成交額累計達到1760.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2成。
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6萬億元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京津冀三地經濟總量持續擴大。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6萬億元,是2013年的1.7倍;其中,北京4.0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6.3%;天津1.6萬億元,年均增長5.0%;河北4.0萬億元,年均增長6.3%。
產業升級有序推進。京津冀三次產業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2021年的4.5:30.6:64.9,第三產業發展較快,三地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81.7%、61.3%和49.5%,較2013年分別提高2.2個、7.2個和8.5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1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分別名義增長7.9%、7.6%和8.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8%、7.4%和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8.7%、7.8%和8.9%,均快于城鎮居民。
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階段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北京堅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十三五”時期全市累計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2154家,完成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和動態清零,集中疏解任務基本完成。有序推動部分教育和醫療功能疏解,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等市屬高校新校區加快建設,天壇醫院實現整體搬遷,完成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等重大疏解項目。全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來持續減少,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比重(50.1%)比2013年下降9.5個百分點。
“兩翼”發揮重要承接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中心城區遷到副中心的企業數量自2017年起持續增加,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副中心,引進14所優質中小學和幼兒園,學前教育普惠率提升至91%,友誼醫院等相繼落戶通州。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截至2022年3月,在雄安新區本級注冊的北京投資來源企業達3600多家,占比超過8成。16家市屬國企主動參與、支持服務雄安新區建設,中國星網集團、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成為首批落戶雄安的央企,100余家央企在雄安設立分支機構。
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交通網絡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京津冀三地積極推動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交通網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萬人次。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鐵路運營里程達1.07萬公里,其中高鐵占比超2成。京張高鐵、京雄城際等建成通車。區域公路網更加完善,京昆、京臺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公路里程合計達到24.4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15.6%。38條公交線路實現跨市域運營,總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27萬人次,服務范圍輻射環京10多個縣市。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取得成效。三地深化協作,相鄰的22個區市縣簽署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津冀兩地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地PM2.5平均濃度均實現2013年以來8連降。2021年,北京、天津、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別累計下降50.0%、40.6%和40.0%。
產業對接步入快車道。三地以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為抓手,“4+N”產業合作不斷增強。2014年以來,北京輸出到津冀兩地的技術成交額累計達到1760.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2成,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天津濱!嘘P村科技園已成為京津兩市重要合作平臺,累計注冊企業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業占新注冊企業的1/3,科技型企業占40%。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萬個,其中北京轉入3.2萬個,占比近8成,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企業合計占比近5成。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扎實推進。通過學校聯盟、結對幫扶、開辦分校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區域教育合作,組建16個京津冀高校創新發展聯盟,2014-2021年,津冀來京集中培訓師資超5萬人次。截至2021年11月,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結果機構達到239家。省市級層面開設實體辦事窗口,推動事項“跨省通辦”。
京津冀地區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957家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京津冀三地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新產業增勢強勁。2021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7%,較2013年提高6.2個百分點;天津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5%,較2014年提高3.2個百分點;河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5%,比2013年提高9.7個百分點。
新產品快速增長。2021年,北京集成電路產量為2013年的5.6倍,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56%;天津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產量較2013年分別增長67.9%和1.1倍;河北新能源汽車產量2015年以來以年均超過80%的速度快速增長,2021年達到7.3萬輛,太陽能電池產量為2013年的3.4倍。
新業態持續升溫。北京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網上零售額近5年來保持兩位數增長,2021年達到5392.7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3%,高于2017年18.7個百分點;天津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網上零售額占限額以上社零總額的比重達到26.2%,高于2016年14.1個百分點;河北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近5年也保持兩位數增長,2021年占社零總額的比重(21.3%)較2016年提高13.1個百分點。
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區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957家,其中,三地分別擁有2115家、680家和2162家,是上年年底的2.6倍、1.4倍和1.3倍。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1全球獨角獸企業榜》,京津冀有96家企業上榜,占中國上榜企業的比重超過3成,其中,北京91家,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
冬奧熱潮拉動京冀相關消費較快增長
北京市統計部門介紹,北京攜手張家口籌備、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冰雪產業項目加速集聚。延慶區確立了“一軸兩翼”的冰雪產業布局,截至2022年1月,中關村延慶園引進冰雪體育企業累計280余家;截至2022年3月10日,張家口市累計簽約冰雪產業項目109項,總投資556.2億元,落地項目88項,累計實現產值10.3億元。冬奧熱潮拉動京冀相關消費較快增長。
2022年一季度,北京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中,體育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超3成;河北體育、娛樂用品類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3.2%。稅收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崇禮和延慶的體育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5.2%和68.9%,其中崇禮的健身休閑運動銷售收入增長51.3%,延慶賽事組織服務發展較快,銷售收入增長1.5倍。(完)